全国免费咨询热线:13822281419

合伙人机制,把搭车人变成奋斗者!

发布时间:2019-04-11 10:20:48 浏览次数:1866

事业合伙人的目的是怎样把效率提升起来,怎样让企业的价值增长与每个员工、甚至外部参与者都相关。这就是事业合伙人机制来源的一个思考。

我个人很痛恨搭车人。举个例子,一个公司上市前聘请了一个专家,让他做一个新业务,结果一直没做起来。但是这个公司的传统业务一直持续增长,最后上市了,专家持有了5%的股权。有一天,专家忽然跑去找老板,让把他的董事和高管都免去,因为他想把股票都卖掉,到美国陪儿子读书。老板哭的心都有。其实他并没有给企业做出贡献,但却跟着一起分享利益。这种搭车人的出现,会在企业中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我在很多公司看到这样的现象,新业务负责人冲着老业务负责人讲,今年我们的股权激励能不能兑现就靠你了!这其实就是搭车心态。老业务把目标达成以后,新业务发展如何似乎是无所谓的。客观上讲,搭车的心态是所有人内心当中都会有的,但是,怎么使得这种搭车的现象,尽量减小或者消失,就是事业合伙人机制解决的问题。

u=2849167596,2031945917&fm=26&gp=0.jpg

事业合伙人机制的基础——长板理论。事业合伙人机制的一个基础是“长板理论”:把自己的长项(核心优势:如技术、市场、产能、资源等)发挥到极致,形成不可或缺的稀缺性,用自己的长板去寻找其他长板,形成更大的木桶,装更多的水,并根据分配机制进行价值的共享。在这个时代下,所谓的“长板”就是不同企业的核心资源。而且我们拥有“更大的木桶”——更好的产业机遇和产业生态,拥有“更多的水”——产业性机遇获得的价值。“木桶的箍”也发生了改变,包括股权结构、基金结构和战略合作机制。在开放性的环境下,一定要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长板,才能达到1+1+1=111的作用。

事业合伙人机制以共担作为前提。我们重点谈一下共担。事业合伙人机制,首先是以共担作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共担作为机制,不管是股权激励,还是事业合伙人机制,全部是失败的。某一家企业因为涉及到几十个行业,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把自己的研发部门和营销部门,做成一个孵化器类似以色列有一个RAD的一家公司内部变成一个个创业公司。我说这种模式推出之前,先让各个团队把商业计划做出来。然后发现有几十个团队都分别做了这样的商业计划:这个说未来几年,第一年能达到一千万利润,第二年五千万利润,第三年一个亿利润;这个说今年能达到八千万利润,明年到多少,后年到多少,然后要求占到合资公司的多少股权。老板挺高兴,说把这几个公司加起来,最后就会变成一个千亿市值的公司。

u=78113867,3619863545&fm=26&gp=0.jpg

我说这个问题并没结束,再做一个测试。把所有团队找过来,给大家一个机制,比如你跟公司假设50对50的股权比例,你出一百万,公司给你配1:2,公司出200万。公司出200万才占50%的股权,你出100万占50%的股权,敢不敢干?结果没有一个人应声。我接着降低比例到1:3、1:4,提出如果你没有钱,老板把钱借给你,你拿房子做抵押,敢不敢干?最后只有一个团队敢干这个事。

由此可见共担的重要性。如果这个公司能够做到那么好的经营结果,为什么却不愿意出这点钱?背后的逻辑就是,所有人想的是赚了钱,我跟公司一起赚;亏了钱,公司自己来亏。这绝对不是合伙人机制。所以,合伙人机制要以共担为前提,风险与挑战并存。只有能够过了这一关的合伙人才真正叫合伙人,合伙人机制才能成功。

事业合伙人机制的三个基础条件:志同道合、合作与共享、资源与能力这个基础条件不是我们给别人设计的,而是给自己设计的。第一,志同道合讲的是共同的价值观。现在真的合伙人机制很少,大多数不是合伙人,而是一伙人,没有志同道合的理念作为支撑。第二,合作与共享。我们团队做项目,任何一个项目都必须是抱团打天下的方式,依据各自的长板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分工与协同的效应。我们团队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某个人认为这个项目不需要任何人,自己一个人就能搞定,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那就得离开这个团队。因为你不需要团队,团队也不需要你,你也不能为团队的其他成员做出价值和贡献。现在有很多公司已经在用这套机制。第三,资源与能力。你的资源和能力要达到足够的水平,才能成为公司的合伙人。如果在理念层面不能形成这个共识,就很难理解下面这个事业合伙人机制的典型结构。

合伙人机制的交易结构和估值逻辑合伙人机制是以交易结构作为前提的。下文的数字都不是真实的数字,因为不同行业的估值逻辑是不一样的。互联网公司跟传统制造公司是完全不同的,要根据行业非上市公司的公允估值,设定你的估值逻辑。简单来说,理解这样一个逻辑就好了。比如,如果利润达到一千万,我给这个公司的估值是8倍;利润两千万,估值10倍;利润达到五千万,估值12倍。员工自己会算这笔账,如果干到一千万利润,公司估值是八千万,八千万乘以20%的股权比例,他就有1600万的身价。这是一个小学生都会算的数学题。用这样的方式,让员工为自己去奋斗。股权在未来的变现逻辑有两条。第一,公司回购,上市公司回购整个二级合伙人的股权。第二,通过股权置换,置换到一级合伙人这个平台上去。时间关系,没法讲太多细节的内容。但要特别强调一下,有些公司适合用利润进行估值,但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合。有些公司是用销售额进行估值的,因为短期的不要利润,要的是规模的扩张。有些公司要的是客户数,有些公司要的是流量,有些公司要的是里程碑节点。

u=3218313288,3316676558&fm=26&gp=0.jpg

合伙人持股比例的设定原则与实践。根据我们的经验数据,对于公司的成熟业务来说,一般公司控股70%到90%,给予合伙人团队10%到30%。对于发展型业务来说,一般情况公司控股51%,团队占不超过49%,并且要完成并表。对于培育型业务来说,一般低于20%。现在很多上市公司都存在非确定性的培育业务,这个业务代表的是未来的趋势,公司必须要投入。但是,当期是亏损的。解决的方法就是合伙人占股小于20%,用约定回购的方式,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增资到51%,再通过股权的回购保障合伙人的利益。

两类企业需要用虚拟股权计划(员工股权激励计划)虚拟股权的应用场景,一般有两类企业需要用到。第一,股改后、上市前的企业。这个阶段的企业,股权结构是不能动的。用实际股权乘以合资公司,这个结构是错的,因为股改完了以后,股权结构不能动。第二,上市公司的传统业务,比如这个公司一共30亿的规模,现在有20亿的传统业务,要把这个业务变成一个合资公司,公司占多少,员工占多少?这会造成利益输送上的问题。

对合伙人机制的几个核心体会

第一,只有1+1+1=111的效用的产生,才能形成合伙的基础,否则无法产生以分工协同为基础带来的溢价。所以,必须以1+1+1=111作为基础。

第二,能力和意愿是事业合伙人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有意愿没能力和有能力没意愿的人都无法成为合伙人。

u=3001674473,3175768910&fm=26&gp=0.jpg

第三,不要希望给予某。个人合伙人机制,他就能成为合伙人。先有意愿和能力,本身具备合伙人的资格,机制才有作用,而不是有了机制才形成能力和意愿,不能因果倒置。

第四,是否成为一个公司的合伙人,和境界、品德、事业心无关。很多人把这个上升到一个道德高地,这是错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

第五,先有一流的机制,才能吸引一流的人才,才能创造一流的业绩。这点很多年前彭剑锋老师就讲过,很多企业都希望先有一流的人才,创造出一流的业绩,才给予他一流的机制。凡是这么理解的企业,百分之百都做不大。一定是先有一流的机制,吸引来一流的人才,才能创造一流的业绩;有了一流的业绩,才能吸引更一流的人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最后,千万不要希冀于能把所有事业合伙人的权益给对。不要希望所有合伙人都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人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机制的给到50%以上的正确就已经很棒了。